云南2010年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,干旱范围之广、历时之长、程度之深、损失之大,云南民众在取水点取水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。其中楚雄市尤为严重,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。
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为“中国青基会”,中国青基会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,面向公众募捐的地域是中国以及许可中国青基会募捐的国家和地区。
青基会的使命是:通过资助服务、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,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,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。[详细]
2010年3月30日上午,中国青基会抗旱救助前线工作小组一行,来到永仁县宜就镇老怀哨希望小学看望学生们,对他们在缺水状态下的生活进行了一个深入的了解,并且向他们赠送了饮用水,用来缓解饮用水紧缺的状况,同时也让学校的孩子们喝上了干净、卫生的水,保障了他们的身体健康。全校的师生发自内心的高兴。
全校师生每天都要把供给生活的水灌入蓄水池中沉淀、消毒在使用。高大的池子需要高架才可以够到进水的地方,老是在上面接水,学生站在简易的架子上小心的递水桶。孩子们耐心的排队等候,这个工作不仅辛苦,还存在危险。好在他们齐心的配合,负责扶住架子的孩子们也从不懈怠。
他们要离开学校走几百米的路,到有水的井中提水回来。虽然是短短的几百米,但因为地形的原因,平缓的路需要绕路,孩子们为了节省更多时间去上课,都选择穿梭于一条陡峭的小路之上。他们步伐矫健,一个紧接一个地来回打水。
全村只有一口水质较好的井,那时也只有一个孩子在井中负责递水上来,孩子们都耐心的等待打水,自觉的站好队伍,排起了一个美丽的“风景线”。
盛满水的水桶对小学生来说,还是挺重,并且还要提着走上陡峭而又狭小的小坡,两个女孩子有默契的共同去分担,谁也不偷懒。
每天上下午,孩子们都要进行一次提水,才能保证全校师生的用水量。每次都是来回提水五六趟,孩子们对这样的工作充满了活力,但是也不免在刚爬上坡之后感到疲惫,他们聚在一起喘口气,继续开始重复的提水。
小学、初中实行“两免一补”政策,免去学费、杂费,补贴在校寄宿学生。寄宿学生向学校交米即可。从去年开始的旱灾,严重影响了很多孩子家里的收成和收入,交米也出现了困难。相信学校会和学生一起度过这次的灾害。
厨房储藏室中,最显眼的就是这绿绿的大白菜,环顾周围也没有其他的食材了。这里的孩子们每个星期吃一次肉改善伙食,对有些孩子来说“零食”这次词会显得陌生。
让人欣慰的是,社会各界对旱灾区的青少年关心程度很高,各方的爱心水都已经送到学生的手中,让他们喝到卫生、干净的水,保持身体健康。
学生宿舍还在修建中,孩子们上课、睡觉都在一个大房间内,教室前面是课桌,后面是床铺,这样的教室承载了多少孩子的求学梦啊。
他们可能很少照相,面对镜头还是会有些羞涩,几个人挤在一起的偷偷笑着,但是还是希望有一张合影,他们的乐观也感染了到那里探访的所有人。
这是在牟定县安乐乡力石村的一个村民家墙角角落发现的水龙头。曾经他们这里有过水管,但是那里地势较高,引水困难,水龙头很快就被废弃了。现在仍然是靠天下雨,用水窖聚水。连续的不降水,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。
永仁县永定镇麦拉村,这三个铁桶每天运到四公里外装满水,再分配给189名村民保证他们的生活,一天来回6趟。
被称为耐旱的仙人掌科植物,也随着旱情的加剧而衰败。
家禽啄着浑浊的小水洼,在一个滴着水的水管旁留恋着,动物的求生本能也告诉他们这里缺水了。
旱灾从去年开始表现,收成也下降了,这些收成在今年这种情况下更是需要珍惜。
李红武 12岁
永仁县宜就镇老怀哨希望小学
站在水井中帮同学们舀水
裤子、头发都打湿了也不抱怨
李晓军
永仁县宜就镇老怀哨小学五年级
和同学一起稳稳的扶住高架
帮助老师往蓄水池中灌水
罗卫娜
永仁县太平地完小学6年级
父母在家务农
因干旱家里三亩地只有一半收成
陈晓蓉、陈晓蕊
牟定县安乐乡海资哨完小学
一对儿漂亮的双胞胎
在仅有57名学生的小学里快乐的学习
一路上有太多的画面感动着我们,有太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倾听和传达。旱灾区的孩子们用他们的淳朴和乐观打动着我们。很多细小的动作,也传达着非同寻常的信息,亲自来过这里,看到过他们的生存状态,我们自己不得不在内心中说:应该为他们做更多!
永仁县宜就镇老怀哨希望小学,一共105名学生。每天学生要负责打水供全校使用。上下午个一个小时,负责在井底中提水给大家的孩子,双脚泡在水里,头发和衣服也打湿,仍然坚持着,因为他说他是学校里的大孩子。
来到永仁县太平地完小学,正赶上他们的午饭时间,孩子们拿着饭盆在学校的空场等着分饭,厨房里面简陋的设施做出了他们的“美味”,单调的青菜是每天的食谱。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的咸菜罐应该是他每天的“零食”。